又叫小吴哥,与中国的万里长城、印度的泰姬玛哈陵、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,同属东亚四大建筑奇观。这里也是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筑,因此也被作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。吴哥窟Angkor Wat,意为王者之庙,其中央有一座圣山和筑于其上的庙殿,供奉着护卫吴哥王朝的毗湿奴神(Vishnu),毗湿奴神属印度教的保护神,庙中雕刻亦以印度神祇为内容,故吴哥时期,应是婆罗门教寺院。
小吴哥分成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廊,每廊又分成两翼,是吴哥遗迹中唯一面向西的寺庙,高棉国旗上的图案,有三个尖型塔庙,便是仿照吴哥窟的外貌而来。
【亮点】
·壁雕:小吴哥的壁雕,越上层地位越高,中层为达官显贵,下层则为平民百姓,有些壁雕还刻划出小孩出生,出征时的小步前进,胜利归国则迈开步伐的种种写照。这里的雕刻多彩多姿,在柱子、庙檐、墙脚等处,可看到形形色色的图样及塑像,栩栩如生。
·回廊:上面饰满以印度教神话为主题的精巧浮雕及人们礼佛情形,以及建造者苏拉亚巴尔曼二世的生平事迹。
·中央圣殿走廊:刻有裸露上身的缇娃妲女神;而天女的微笑,则被西方人称为“东方的蒙娜丽莎”。
·日出:坐东面西的吴哥寺是吴哥窟最佳的日出观赏点之一。太阳从宏伟的五座尖塔后缓缓升起的壮丽场景充满神喻的色彩。以寺前荷花池为前景,以寺庙为背景的日出照片是纪念明信片和绘画作品的最常见题材。雨季看到日出的机会非常少,而旱季通常只有北侧池塘有水,所以前排的好位置通常在日出前一两个小时就已经被占据了。
参观路线:
沿着石板桥跨过190米宽的护城河,由西门(正门)进入吴哥寺。外院墙西面的中段为一条200多米长的长廊,虽然是外围建筑,但同样装饰着浮雕。正中的门楼内有一座3米多高的毗湿奴雕像,未婚夫妇们经常来这里祈求好运。
外院与内院的正门间有一条宽阔的青石板路相连,石板路的两侧有半人高的石栏杆,走到尽头时游客会发现这是七头神蛇纳迦(Naga)的身体。道路两侧广阔的空地上曾经布满了平民居住的草木房屋,现在已经毫无踪迹可寻了,只剩下两座对称分布的藏经楼和两个方形水池。人们喜欢在北侧的荷花池前看日出,因为南侧的通常没有水。
进入内院,就来到吴哥窟建筑的主体部分,三层平台。
第一层:周遭长800米的回廊布满讲述宗教故事的浮雕。从西门入口开始逆时针行进,看到的分别是:
(西)决战俱卢之野-黑天举起牛增山-猴王波林之死-
(南)苏利耶跋摩二世军队-阎摩审判-
(东)搅拌乳海-(大象门)-毗湿奴战胜群魔-
(北)黑天与魔王班那-神魔之战-
(西)楞枷之战
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以千佛廊连接,以前曾经供奉着几百尊佛像,但盗毁严重,剩下的也有很多都残缺了。
·第二层:第二层平台比第一层高7米,周长约430米。这一层的浮雕与第一层相比较多装饰意味,如仙女阿布萨拉雕像、莲花蓓蕾等形象。
·第三层:呈正方形,边长75米。这是神庙的最高层,四座小塔拱卫中央主塔,象征着诸神居住的圣地须弥山。通向主塔的台阶被称为“天堂阶梯”,高13米,几乎与地面垂直,攀登时必须手脚并用,信徒以此体会天堂之路的艰辛,表达无限虔诚。
小贴士:1973年,一名法国女游客在攀登中失足跌落致死,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资在西面台阶一侧修造了扶手。从此这一侧阶梯也被称作“爱情阶梯”。
位置:距暹粒6公里处,通王城南门外,售票处以北3公里。
建造年代:12世纪
所属宗教:印度教
供奉:毗湿奴,也有可能同时作为苏利耶跋摩国王(1112-1152)的陵墓。